【陇上农学杰出人物系列报道】(甘肃农业大学杰出校友篇)韩天富:中国大豆产业振兴的领头雁
甘肃-每日甘肃网
他出生于甘肃民勤一个农民家庭,因为学农爱农的缘故,他将自己的大半辈子献给了自己钟爱的大豆科技事业。他,就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农业农村部大豆专家指导组组长,原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大豆研究大会常设委员会委员韩天富博士。
韩天富(中)在酒泉市调研指导大豆生产
师承中国“大豆王”“光周期”研究获突破
1984年,韩天富从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获得学士学位,次年考取了东北农学院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又考取了我国著名大豆遗传育种学家、被业界誉为“大豆王”的王金陵教授的博士研究生。
俗话说“千里麦百里豆”。大豆对光周期(光照长度)和温度敏感,光温反应特性直接决定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内外学者对植物光周期反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开花以前的生育阶段,而对大豆花荚期至成熟期的光照反应研究很少。在王教授的建议下,韩天富将 “大豆开花后的光周期反应”这一极具挑战性的研究作为博士论文选题。连续4年,摆盆、装土,播种、浇水,遮光、补光,整天忙碌在盆栽场地和实验室,夜深人静,大豆睡了,他还在工作。经过系统研究,他发现不同成熟期的大豆品种开花后普遍存在对光照长度的反应。这种反应属于典型的光周期现象。由此,韩天富提出了“泛光周期假说”,认为作物开花结实对光周期的需求是一个连续过程,光周期对发育进程的调控作用存在于开花至成熟的全过程,光周期诱导开花和促进成熟的作用有一定的共同性,光周期诱导效果具有持效性和可逆性。该观点对经典的光周期学说和阶段发育学说提出了补充和修正,拓宽了作物发育生理学研究的领域。
博士毕业后,韩天富在王金陵先生的推荐下,前往南京农业大学师从盖钧镒院士进行博士后研究。在盖院士的指导下,继续从事大豆开花后光周期反应的研究,探讨开花后光周期反应的生理和遗传机制。研究中他发现了大豆的花逆转和花序逆转现象,提出了整株逆转的新概念。
韩天富在民勤县双茨科乡查看棉花套种中黄30长势情况
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后,韩天富的研究工作不断深入。他借助分子生物学手段,对控制光周期反应的基因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分析。他和课题组师生系统研究了大豆开花途径整合基因ft家族的功能分化规律,提出通过调控ft基因家族不同成员的表达活性来调节大豆生长发育方向的跷跷板模型。他们与华南农业大学年海教授团队合作,率先克隆热带大豆适应短日高温环境的重要基因j(gmelf3),首次阐明了大豆长童期性状形成和向低纬短日地区扩展的分子机制,破解了巴西等低纬热带国家成为世界大豆主产国的遗传之谜,对拓展大豆种植区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基于该项研究及其它团队同类成果的《大豆适应热带地区的分子遗传基础》入选“2017年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
除光周期外,温度是影响大豆生长发育的另一重要环境因子。韩天富和团队成员经过大量严格实验,发现光周期和温度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提出了光温互作模型,认为光周期主导大豆发育的方向,温度影响大豆发育的速度,温度的作用取决于光周期决定的发育方向。他形象地把光周期比作方向盘、温度比作油门,光周期长短决定大豆开花或者不开花,温度高低影响开花的早晚。同时,还提出了的光周期敏感度、温度敏感度以及光温互作效应的评价指标,为全面理解丰富多彩的大豆生态类型提供了量化手段。他牵头组织构建了大豆育种材料光温适应性鉴定平台和多点测试网络,形成了广适应性大豆品种生态适应性综合评价体系,筛选、培育出一批广适应大豆品种,其中,他主持选育的中黄39适宜种植区域跨度达20个纬度,是我国目前适应范围最广的大豆品种之一。他还提出了基于大面积种植品种的广适应育种策略-“布达拉模型”,为实现分子设计和常规育种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新的途径。
韩天富先后主持或参与选育大豆新品种30个,发表论文220余篇,其中在molecular plant、new phytologist、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等sci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选育的大豆品种中黄30入选农业部主导品种,组织研发的“黄淮海夏大豆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入选农业部主推技术。先后获农业部“先进农业科研人员”“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跨世纪人才”“农科英才”等荣誉称号。
韩天富在凉州区和平镇查看大豆新品种中黄30植株生长情况
领军大豆产业技术体系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
博士生学习期间,导师王金陵教授对他说:“我们培养的博士,不仅要能用流利的英语与国外同行交流,还要能教农民种地”。韩天富牢记导师的教诲,立志做一名放眼世界、脚踏大地、服务农民的科技人员。
2004年,韩天富被农业部任命为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专家组成员和大豆首席专家。在项目实施中,他带领省、县级专家和技术指导员常年奔波于田间地头,紧密围绕生产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东北和黄淮海地区14个示范县开展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示范推广和分级培训,对示范户进行“面对面、手把手、一户一策”的技术指导和服务,构建了“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培养了一批专业能力强的大豆科研专家队伍和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科技示范户。科技兴农的丰产,使示范区的农户尝到了科技兴农的甜头。内蒙古自治区阿荣旗示范户送给韩天富一面“科技创高产,入户赢民心”的锦旗,农民群众对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和韩天富等大豆专家的工作给予了赞扬。
2007年,韩天富被聘为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围绕大豆产业面临的全局性、基础性、关键性问题开展技术研发和服务。在黄淮海地区,针对大豆播种环节麦秸资源化处理困难及焚烧麦秸造成空气污染、火灾隐患和土壤理化性质变差、肥力不断衰退等问题,他组织岗站专家进行广泛调研,把秸秆处理和精播保苗作为主攻方向,研究形成麦茬大豆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体系,同步解决了大豆高产、秸秆处理和土壤配肥问题。这项技术入选农业部主推技术,目前正在大豆生产上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
在东北地区,他组织岗站专家建立了一年大豆-两年或多年玉米的轮作技术体系,形成粮豆均衡持续高产的综合技术模式。在南方和西北地区,他们通过培育和筛选适合间套作的大豆与玉米品种、调整玉米大豆株行距和播期等措施,完善大豆与其他作物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并研发适合带状复合种植的配套动力机械与播种机具,集成玉豆带状复合种植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大面积示范取得成功。他倡导开展“个十百千万”高产创建工程,组织岗站专家在不同区域和规模上创制了一批全国高产纪录,为各地大豆生产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高产高效样板。
为明确国产大豆的品质特点,发挥差异化竞争优势,韩天富组织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在全国大豆各地采集1700多个大豆样品,进行全方位品质分析,发现东北北部高寒地区大豆功能性成分含量高,是优质大豆食品原料;黄淮海地区大豆蛋白质含量高,适合加工大豆蛋白制品;南方大豆品种类型多,适宜发展菜用特用大豆,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完善了全国大豆品质区划,提出了不同地区大豆产业的优先发展方向,为优质大豆原料基地建设和大豆食品加工业的合理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韩天富在凉州区河东镇查看大豆品种比较试验
“中黄30”落户甘肃乡村 陇原大地遍奏丰收凯歌
“中黄30”是韩天富博士选育的优质高产新品种,不仅可在东北南部和华北地区种植,而且因其广泛的适应性,短短几年功夫,就在西北数千里的陇原大地“落户生根”、星火燎原。
“中黄30”为什么这样被甘肃农民青睐?下面这个故事,也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2010年以来,武威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正在此时,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兰州综合试验站技术人员向该市凉州区推荐适合果园套种的大豆新品种中黄30。慎重起见,示范户老何与乡亲们选择中黄30与另一家技术服务机构提供的2个品种进行比较。
到了秋天,凡种了中黄30的农户田间植株高矮适中、结荚集中,落黄正常,平均亩产500多斤,亩收入达到1200多元。而种了另外2个品种的农户,却不是长了荒秧,就是贪青晚熟,亩产勉强才200多斤,亩收入只有500多元!最后,老何多次找那家技术服务机构协商,每亩赔付300多元,才平息了乡亲们心中的怨气。从此开始,中黄30在甘肃东西1600多公里的地域内东进西出,南上北下,成了全省各地农民眼中的“金豆豆”,并成为甘肃省种植面积最大的大豆品种。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几年下来,从河西走廊到陇东大地,从戈壁绿洲到陇南河谷,到处都能看见韩天富辛劳奔波的身影,他的汗水洒在陇原大地,他的足迹遍布故乡的山山水水。通过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平台,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兰州大豆综合试验站及全省各地科技部门通力合作,以“中黄30”等大豆新品种间作套种为突破口,陆续推出了中黄39、中黄41、中黄42等新品种,使甘肃省一举扭转了大豆生产多年来停滞不前的局面,大豆种植面积由2005年的180.3万亩,发展到2017年的230万亩,单产水平提高20%以上,为全国大豆生产树立了一个成功范例。
韩天富在酒泉市肃州区铧尖乡中黄30高产示范片现场观摩会上介绍情况
新时代再踏新征程 大豆产业振兴任重道远
面对进口大豆冲击和高产作物竞争的严峻形势,2019年,国家农业农村部决定实施大豆振兴计划,韩天富深感自身责任重大,他以大豆产业发展为己任,在做好自身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的同时,经常深入一线开展产业形势调研,组织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编发《大豆生产及市场监测报告》和《大豆科技通讯》,上报农业农村部行业司局和相关单位,为主管部门制订政策和指导生产决策积极献计献策,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搞农业科研,要从生产实际出发,找到有价值的科学问题;要把握学科发展方向,不断学习先进理论和技术手段,用最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做农业科研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这是韩天富的人生和事业感悟。作为中国大豆产业振兴队伍中的一只领头雁,他为了国产大豆产业的重新崛起而殚精竭虑,将奋斗的汗水挥洒在大豆田野上,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着一曲奉献之歌。
上一条:【陇上农学杰出人物系列报道】(甘肃农业大学优秀学子篇)陈一酉:我为什么要选择研究盐生草 下一条:【陇上农学杰出人物系列报道】中国冬油菜北移研究的开拓者——记甘肃农业大学教授、博导、省政府参事孙万仓
【】